浅谈药贱效佳之ldquo豨莶草rd
导读:豨莶草是一味苦寒之品,然其药力相对平和,不仅在祛风湿方面疗效明显,还能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一起来看看张学文先生应用豨莶草的临床经验吧! 豨莶草是价廉易得的祛风湿药。 首载于唐代《新修本草》,谓其“味苦,寒,有小毒”,“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 迄至宋代《本草图经》,首次记载其有“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已明显指出其具有祛风湿,补肝肾之功。 明代兰藏庵的《滇南本草》进一步明确指出其“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癜风,须眉脱落。” 从其所列症状者,至少在明代又发现其具有治风中脉络的功能了。 1我们临床应用豨莶草多年,对于前人所说的“有小毒”一语,不敢苟同。 豨莶草虽属苦寒之品,但药力比较平和,临床多用至每剂30g,亦未见其有何毒副作用。 另外《本草图经》谓其“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也应正确理解。 2豨莶草古人有生熟两种用法。 生用则苦寒之性较强,主要用于痈肿疮毒,湿疹瘙痒,内服外洗皆可。若加黄酒蒸制,则苦寒之性降,而温通之性加强,故可用于风湿痹证。其代表方剂如豨莶丸、豨桐丸。 但目前药房所供者,大多属生品,而用于治疗痈肿疮毒者较好,为加强治疗肝肾虚损,痹证等的疗效,应让患者自己加黄酒蒸制为佳。 《本草正义》说:“豨莶生时气臭味涩,多服引吐,盖性本寒凉而气猛烈,长于走窜开泄……及其九次蜜酒蒸晒,和蜜为丸,则气味已训,而通利机关,和调血脉,尤为纯粹,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这真是对豨莶草之真知灼见之语。 3豨莶草之临床应用主要有: 一、用于高血压病 豨莶草之浸液业已证实有降血压作用,对于高血压病人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者尤宜。 我们临床常配伍川牛膝、天麻、草决明、地龙、菊花及生龙骨、生牡蛎等同用,剂量一般用30g左右,似有较好的改善肢体麻木、头晕等症状的作用。 由于其性苦寒,对有肝阳上亢挟瘀热者也甚相宜。 二、用于中风 豨莶草之用于中风,古人早有认识。 临床体会主要用于风中经络、肢体麻木、瘫痪、口眼歪斜等属气虚血瘀型病人,常加入到补阳还五汤中应用,并配伍路路通、桂枝、水蛭等有较好作用。 豨莶草因有祛血中风湿及解毒功用,似有活血畅经络作用,故缺血性中风用之甚当。 朱良春氏也认为“考之于古,验之于今,豨莶草有解毒活血之功,勿以平易而忽之。” 三、用于风湿痹证 实验也证实,豨莶草与臭梧桐组成的豨莶丸对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抗炎作用。 因此,临床常用于治疗四肢风湿痹痛,尤其兼腰膝冷痛者,常配伍威灵仙、秦艽、桑枝、桂枝、川芎、当归、乳香、没药等。 对虚寒性的风湿痹痛一定要用黄酒蒸制,以改变其苦寒之性,加强温通之力。 四、对于白癜风 我们临床常配合祛风和血等品辨证的内服和外用亦取得一定疗效。 至于豨莶草之其他功用,因用之不多,不敢妄加议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izhenc.com/lltxgpw/4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道每天学一味中药,枫香脂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