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合并血痹验案一则
吕门医案 心悸合并血痹验案一则 医案 刘某,女,52岁。 年5月5日初诊 主诉:心慌1年。 现病史:心慌常反复发作,活动后心慌明显,心率高达次左右。曾于外院检查心脏造影未见明显异常。颜面有斑,双手发黑,有瘀斑,遇凉水时刺痛。疲乏无力,全身怕热,偶有口干口苦。二便正常,夜寐欠安。舌质略暗,两边有瘀斑,苔黄燥,脉沉细无力。 既往史:甲减。既往崩漏十余月,现已停经2年。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诊断:心悸 处方:丹参15g,太子参15g,麦冬20g,五味子8g,制附子10g,肉桂5g,桂枝10g,木香10g,郁金15g,川芎15g,黄芪35g,山药35g,陈皮15g,鳖甲15g,桑葚25g,赤芍15g,甘松15g,乳香10g,没药10g,路路通15g,三七粉2g(日一次)g,炙甘草15g。7剂水煎服,早中晚三次分服。 年5月5日 年5月12日二诊 服药后无不适,心慌有所缓解,舌质有瘀斑,脉沉细无力。 处方:上方路路通改为20g,15付水煎服,早中晚三次分服。 年5月12日 年6月9日三诊 咽干不适,双手遇凉好转,双手发黑见好,二便尚可。舌质略暗,有瘀斑,略黄燥,脉沉细无力。 处方:上方肉桂改为10g,加吴茱萸5g,10付水煎服,早晚二次分服。 年6月9日 年6月23日四诊 症状好转。舌质略暗,苔白,脉沉。 处方:上方三七粉改为日3g,加红景天15g,坤草15g,10付水煎服,早晚二次分服。 年6月23日 年7月7日五诊 双手发黑已明显好转。舌质略暗,苔白少津,脉沉。 处方:上方三七粉改为2g(日2次),10付水煎服,早晚二次分服。 年7月7日 按语 此案考虑辨证为以阳虚血瘀为主,兼有气阴两虚之象。初诊时,患者以“心慌1年”为主诉就诊,活动后心慌加重,全身怕热,苔黄燥,属气阴两虚,故以丹参生脉饮为底方,加黄芪、山药。双手遇寒痛增,全身疲乏无力,脉沉细无力,且有甲减病史,考虑患者素体阳虚较重,故加减化裁桂枝附子汤,以补火助阳之附子、温通经脉之桂枝,加引火归元之肉桂,共行温经复阳之效。鳖甲、桑葚为吾师滋阴常用对药,在滋阴的同时有“阴中求阳”之意。颜面有斑,双手发黑有斑,舌质略暗兼有瘀斑,均为瘀血表现。芍药与黄芪、桂枝相配,乃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关键药物,以其治疗血痹阴阳俱微。患者热象明显,故选用赤芍,以增强凉血散瘀之功。颠倒木金散(木香、郁金)行气活血止痛。川芎活血生血,三七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为吾师治疗血瘀证常用药。乳香、没药为行气化瘀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不但流通经络之气血,诸凡脏腑中,有气血凝滞,二药皆能流通之”。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化瘀的同时加入陈皮、甘松等理气药。瘀血阻滞以肢体末梢为主,予路路通,取其通经舒络、引药直达病所之效。炙甘草调和诸药。 二诊时心慌有所缓解,服药后无不适,说明辨证无误,方药有效,在原方基础上加大路路通用量。三诊时双手症状开始好转,但咽干不适,加大肉桂用量以引在上之虚火下行。吴茱萸入肝经,肝藏血,《神农本草经》言其有“除血痹”之效。四诊症状好转,苔由略黄燥变为白腻,脉无力减轻,加大三七用量,以红景天、坤草增强益气活血之功。五诊病情明显缓解,效不更方,仅加大三七用量以巩固治疗效果。 体悟 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往往不如书中所学单纯统一,故临床辨证时当抓其主证。本案中,患者阴虚、阳虚症状均见,但其有甲减病史多年,考虑以阳虚为主,日久阳损及阴,进而阴阳两虚。患者虽以心慌就诊,但望其双手、详询病史,发现其血瘀征象显著,为中医所言之“血痹”。心主血脉,心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阴阳亏虚则搏动紊乱。心律过快,血液输布周身有碍,不能通达四末,日久生瘀,故该患以手部表现较重。这提示我们临证当四诊合参,见微知著,莫要忽视望诊,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方有桴鼓之效。吾师尊崇经典,师法仲景,用药喜经经联合,合方配伍,机症相应,有效组合,每获良益。 编辑:梁元钰 校审:王佳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lutonga.com/lltrybw/8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通行情莲子百合韭菜子莲子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