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木冬菇
读小学的时候,看到“井”字,一下子就记住了。 山上一陇陇的木头,就是按“井”字的结构架起来的。 这些木头,是用来“种”冬菇的。 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冬菇的“菌种”是用什么弄出来的,玻璃的,一瓶瓶的。只记得父亲用锤子在木头上用力一敲,木头上就多了一个小洞,菌种就是放在小洞里,然后用敲出来的小木块将菌种压平,盖住,过了好久,冬菇就长出来了。 那是一把可以在木头上凿出一个小洞的锤子,小时候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研究了很久。这专门为种冬菇而发明的凿子,至今还尘封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随着时光的飞逝布满了厚厚的尘土。 种冬菇的木头,一般有两种:枫树和锥栗树,那是以前山上随处可见的树木,长得特别快,水分很足。枫树除了美,它的籽就是枫球,也就是药店里卖的“路路通”,疏风散表,很有作用。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至于锥栗,给我印象深的,是松鼠喜欢的树种,每年锥栗成熟季节,那是松鼠的狂欢节。 农民搞种养,是一种盲目的探索。自留山上的树木很重,要架起来很吃力,加上有时候会从没良心的商家手中买到假菌种,还有白蚁的侵袭,还有冬菇长出来后,小偷的光顾,都是种植的风险。 就算在冬天里将冬菇摘回家,寒风中冷雨绵绵,没有阳光,灶台很小,烘干的速度很慢,冬菇只能烂在箩筐里。 说多了都是泪。现在,农村买得起烤箱了,木头又没有了,人也老了,搬不动了。偶尔有冬菇收获,都是放在灶台上,还没等烘干就成了餐桌上的美食了。 原木冬菇来得珍贵,是因为它很香。刚摘回来没有晒干的,滑滑的,是人间美食。阳光晒干后,重量很轻,用来煮东西或者煲汤都是一流的美食。 父亲说,花菇比信菇好。一开始我不懂。后来我再问,真相是这样的:冬菇的成长与天气紧密相关。 花菇是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刚长出来的,肉很厚,由于缺乏水分,加上霜冻,表面裂开了,像花一样。信菇是雨水充足,全部张开了,肉很薄,老了。 木头很重,在山上很难搬回来,一般都是在山坳里,溪水河边就地架起来。冬菇木也不是一劳永逸,坐享其成,要隔一段时间翻一番,吸收雨水才能腐烂长出冬菇来,翻木也是一个力气活。最讨厌的是白蚁,会让一年的辛苦白费。其实,很多自然界的东西都难以避免,也试过遇上一场罕见的大风雨,将木头全部冲散,徒留无奈,泪水合着雨水滴下厚实的山地。 种冬菇是农村少有的具有合作精神的农活之一。因为种冬菇是力气活,一个人很难搞定,一般都是两三户人合作,然后各得一份。欠收的季节就饱吃一顿,鲜嫩的菇就着肥肉吃个痛快;丰收的季节就在寒冷的冬季连晒带烘,期待能遇上一个好买家,卖点钱供小孩上学。 长大以后,偶尔流连在超市的干货区,看到一袋袋来自不同产地的包装精美的冬菇,就容易想起小时候与冬菇有关的一幕幕:某个寒冷的冬夜,听着外面的雨声,搓着手守着灶台,闻着冬菇的香味想着不可预测的未来…… 作者简介:走为上(笔名),封开杏花人,仁里书屋志愿者、特约撰稿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lutonga.com/lltpzff/5153.html
- 上一篇文章: 教你如何编一串穿珠手链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