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视点

心通,路路通

白岩松:

本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落下帷幕,发布的成果清单中特别提到了民心相通。心和心之间应该怎么相通?我记得胡适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类最浓挚最深沉的感情,在悲哀不得意无可奈何之时。”确实,无论是遭遇不幸还是旁观不幸,都会产生同样浓烈的情感。而我们记忆中最深刻的不幸事件,9年前的汶川地震肯定算一个。当年那场大地震,瞬间将很多颗心勾连在一起,然后,情感的共鸣转化成力量,中国的公益慈善开始真正出发。从爱如潮水到潮水退去后对一些大公益机构的质疑;从民间慈善机构的出生、成长,到建章立制直至慈善法的出台,你知道中国公益慈善已走了多远?但这路途之远,是否也包括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呢?上个月是尼泊尔地震两周年的时刻,我们的摄像机镜头为此专门拍到了那里,今天的新闻周刊就从尼泊尔的中国慈善故事讲起。

在年印度洋海啸中,中国的对外援助已经不只是纯官方行为,民间的身影开始出现,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更多的组织和个人也开始走出去做好事儿。不过,就在中国的慈善组织一只脚踏出国门的时候,一个特殊的事件却让这个步伐踉跄了一下,汶川地震之后没几年,郭美美事件爆发,一个看似无关的乌龙,却让人们对慈善的信任跌落谷地。不少人开始质疑,我们还要继续做公益吗?我们还要继续走出去吗?年《感动中国》颁奖礼上,一个奖杯奖给了青岛的公益群体叫“微尘”,这个名字最早就出现在印度洋海啸中。十年过去,我们又在尼泊尔发现了更多类似微尘的影子,这一次,他们似乎在用行动回答着我们当初的疑问。

如果一周前提到“一带一路”,或许很多人会想到主要是经济合作吧。但现在,随着会议的结束,我们的观念也许在发生变化,文化不通、人心不通,“一带一路”就能通吗?记得一个诗人写过这样的诗句:“爱是我们唯一的向导”。是啊,路途那么远,要通的东西那么多,恐怕也离不开“爱”这个向导。而说到“爱”就有趣了,它是一种柔软的力量,更多的时候它不是靠国家的行为,而是靠群体对群体,尤其是个体对个体,这一点或许我们该再一次将目光投放到尼泊尔。这个故事或许正是未来“一带一路”之上应该多起来的故事。

在尼泊尔,中国的形象很好,尼泊尔对中国游客免签,海关甚至为中国人专设一个通道,而尼泊尔即便偏远的地区的人们,提到中国也会由衷地说:中国人,好!显然,形成这种局面可不仅仅是靠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甚至更加依靠的是民间的往来,是人家遇到困难和灾难的时候,很多中国人伸出援手,还有很多人就到了尼泊尔帮助人家灾后重建。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它也就由路路通变成人心通。对于寄予了相当多人厚望的“一带一路”建设来说,也正在于此,路路要通,基础设施、通信都要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的心灵相通。一旦如此,“一带一路”必是长久通畅之路。

本周人物

王娜娜、黄爽:让手语“发声”

20岁刚出头的王娜娜、黄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清华大学一年级研究生。过去两年,一直将大部分时间,用来为失语者研发直接将手语转化成语音的翻译臂环。与大多紧盯收益的创业项目不同,她们说,团队从没想过赚钱,只想帮失语者朋友解决沟通障碍。

本周特写

遭遇病毒“勒索”

马上要提交的毕业论文被病毒锁定,医院、加油站、车管所网络系统全部瘫痪……本周,一个名为“wannacry”的病毒,在全球掀起风浪。想赎回数据,必须缴纳价值几千甚至上万元的比特币。拔网线、备份数据、升级系统,周一一上班,几乎所有单位拿出了最严阵仗,对抗来自“未知黑客”的袭击。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

今晚十点十五,邀您收看

长按以下







































鏃╂湡鐧界櫆椋庤兘鏍规不鍚?
鍝鍖婚櫌鐧界櫆椋庤兘娌诲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lutonga.com/lltpzff/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