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周仲瑛抄方读书味
再版前言 吾师周仲瑛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内科大家、中医教育家、国医大师,自年悬壶乡里,迄今已历经七十个春秋。先生毕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疗效卓著,活人无数,深得同道敬仰,更获病家称道。 中医学自伊尹、岐黄肇始,传承几千年,理论学习尚可藉研习苦读而得,而临诊最难!在临证诊疗实景中,面对不同病家复杂多变的证情,如何分析病机证候?如何活用医理?如何遣方用药、排兵布阵?是为后学者登堂入室最难之处。是故,随造诣深厚、经验丰富的名医应诊,在临诊中学习、体验,是求学者长进极好的路径。然而,受现实条件所限,有机会侍诊名医左右者,毕竟了了,多数年轻后辈只能随境遇跟师实践,并反复自我探索,其中辛苦与曲折,唯有己知。10年前,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张钢钢编辑有感于后学者的此等困境,有心将名家验案以师生回顾、问答、点拨、解惑等形式,将“病人在侧,馨咳亲闻”之场景,“师生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之气氛,呈跃纸上,策划了以学生随侍名师抄方过程的《跟名医抄方丛书》,从师徒不同的角度,剖析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从而使后学者借此途径学习体会“活的”思路、方法与技巧,以弥补理论与实践中的空缺,拓宽视野。是年适逢先生八十寿诞,同门诸弟子,合力编写的这本小册《跟周仲瑛抄方》,既作为向老师学习汇报的作业,也乐向中医同道分享体会,更是向先生表达深深的敬意! 是书出版后,反响良好,时有同行交流、讨论,学生捧读、学习,出版社多次加印,均告售罄。转眼间,10年过去了,先生九十诞辰将至,吾等亦均年过半百,愿在原书基础上略作修补,再次敬贺先生寿诞,并飨读者。 先生家学渊源,自幼聪敏好学,习医之后,穷尽医理,精研医术,数十载临证积累,经验丰富。然其却从不自满,闲暇时分,总以读书思考为乐,实乃吾辈学习之楷模! 此书的出版与再版,承蒙张钢钢编辑的倾力策划、审编,谨致由衷的谢意。同窗好友徐光丕先生旅居海外多年,中医业精,书法亦佳,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及封面医案抄录,为本书增色几许,藉此也一并致谢。 顾勤 年6月写于金陵 策划者言 随侍名师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 古往今来,对于普通的临床医生而言,因为名医资源非常有限,能有幸跟随名医侍诊抄方者少之又少,而能跟随多位名医侍诊抄方者更是凤毛麟角。故而,近代名医张山雷先生说:“惟医案则恒随见症为迁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 馨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绝胜于随侍名师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 然则当今大多数名医医案,或失之简约,或失之问难,离“病人在侧,馨咳亲闻”的真实场景、离“随侍名师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的穷尽探究差之甚远。 有因于此,我们策划出版以随侍名师抄方过程的“点拨、问难、解惑、体悟”为突出核心的《跟名医抄方丛书》,从师徒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全面反映、深刻解析名医诊治的“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而不仅仅是“死的”四诊、处方和用药,既是名医医案,更是纯正的“随侍名师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的场景再现。 为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整合全国的名医资源,以全国著名老中医的高徒随师抄方的第一手完整原始资料为基本素材,由名医与高徒共同进行整理、加工,尽可能原汁原味地记录、再现随师抄方的过程。每位名医单独成册,分批出版。每本书按病种或病证划归脉案,用“脉案”“点拨”“问难”“解惑”“体悟”及“小结”等抄方中的主要环节串成一个个“抄方”单元,从师徒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全面反映、深刻解析名医诊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1.脉案 选择资料完整、真实,能够充分体现名医临证诊治特色,反映名医处方用药技巧的病案。 2.点拨 即由名医讲解、点拨该病案的证候特点与关键,辨治及处方用药的思路、方法、技巧等。 3.问难 学生针对该病案中的难解、疑惑之处向业师提问、求教,或就病案中重要、关键点进一步向业师请教。 4.解惑 名医解答学生的问题、疑惑。 5.体悟 学生抄方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6.小结 是学生对业师诊治某一类病证经验、方法的体会、总结。 上述环节的设置完全依据抄方的实际过程,灵活、真实、生动,读者犹如亲临现场,跟随名医抄方,耳闻目睹名医诊病的全过程,切身感受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步骤,培养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尤其是亲耳聆听名医精辟的点拨、讲解,体悟中医的内蕴、精髓,揣摩名医的辨治思路、经验和处方用药技巧。它既是中医学生步入临床独立诊病的必由门径,也是临床医师学习名医经验、提高辨治水平的有效方式。 我们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为突出中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疗效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序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的理论体系,构建在临床实效的基础上,医案则是诊疗的实录,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导人知常达变,体现医家个体经验、临证技巧、独特学术思想的载体,最能反映异病同证同治、同病异证异治、因人而异、个体化诊疗的特色,也是吸取经验教训、启发科研思路、从点滴积累到系统整理提高、总结辨证规律的基础。历代留传于世的名家医案,百花纷呈,是医苑杏林中的一枝奇葩,中医学界的宝贵财富。 余有感于斯,自20世纪60年代即着手收录临证病案,特别自70年代后期愈益重视,朝花夕拾,数达万余,自我求索,颇有感悟,用于教研,确能示人以渔。惜医教繁忙,俗务缠身,未能汇集成文。 今我诸弟子集腋成裘,收录部分案例,剖幽析微,整理成册,以供与吾道中人交流切蹉。雏凤新声,后继有人,堪慰宿愿,故书此以表情怀。 八十叟周仲瑛 戊子年八月书于金陵琢璞斋 跟诊抄方,温习提高 周仲瑛教授自幼随其父周筱斋先生习医,后又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深造,自年悬壶业医,至今已有70个年头。几十年中,无论作为全职的医生,医院、学院的行政领导,临床医疗始终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年卸任行政职务后,更是全心致力于门诊医疗,为全国各地的求医者诊治病痛,八旬高龄之时,仍每周6次门诊。先生经验丰富,思维敏捷,疗效显著,令我等后辈敬仰不已。如今先生已届九旬,因家人恳求,方停下心爱的医事,安享平静的生活。 深厚的理论功底,聪颖的天资,勤奋的钻研,尤其是长期的临床实践,成就了先生今日的事业。作为全国知名的中医内科大家、国师大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后学者学习、提高的宝贵财富,而先生几十年积累下的无以计数的诊籍、脉案更是我们求学之途可时时借助的一柄手杖。 今天,当我们重温这些厚厚的脉案,常常会回忆起跟随先生临诊的点点滴滴,面对一个个疑难杂症,先生如何望、闻、问、切及遣方用药,其情景如电影般呈现在眼前,犹如鲜活的教科书。通过这样的温习,可以使学习者更加生动灵活地领略到中医学医理的深奥广博、临床的复杂多变、先生辨证的缜密思路、遣方用药圆机活法的宝贵经验。在此,仅就先生在日常诊务中的脉案风格、临证思路、用药特点做一简单介绍,更多的精彩,读者可从后文中真切领略。 一、医案记载求真务实 先生的医案注重如实记载患者的病情变化,读起来如同在诊疗现场。首诊务求详实,尤其是发病经过、既往诊治过程,均一一记录在案;续诊则尤为长沙白癜风医院治白癜风济南哪家医院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lutonga.com/lltpzff/1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都市路路通2015年上半年招聘启示
- 下一篇文章: 路路通19周年店庆超低价格全网罗